close

本文為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學生紀錄「西洋中古史」課程所學,偏向筆記而非獨創之作。相關脈絡與歷史資料為授課教授陳秀鳳老師提供,彙整於此乃希望為想了解此時期的朋友作一約略解釋,以促進對歷史的了解。編者上課時而走神,若有疏漏還請不吝提出討論。本文圖片取用自網路,若有侵權還請留言告知。

加洛林王朝是法蘭克王國的第二個王朝,承繼梅洛溫王朝,它的興起可從加洛林家族的鐵鎚查理說起。鐵鎚是他的綽號,法蘭克貴族喜歡為領袖或同儕取綽號,而且這些多半不是甚麼太高雅的名詞,像是鐵鎚、矮子、禿頭、駝背。而鐵鎚,因為查理曾經在都爾擊敗倭馬亞王朝的阿拉伯人,勇名威震全歐。在鐵鎚之前,加洛林家族已在一些貴族擁護之下擔任法蘭克王國之宮相。Pepin de Landen(585A.D.~650A.D.)是法蘭克王國Australia地區的宮相、Pepin II le Herstal(635~714A.D.)則以Australia宮相的身分統一全法蘭克王國。

都爾之戰  

           都爾之戰

鐵鎚很會打仗,政治處理上就有點緊張。由於沒收教會財產賞賜部下、因為戰略需要跟經常進攻教宗的倫巴王國結盟,鐵鎚和教會的關係比較緊張,直到他兒子Pepin le Bref 矮子丕平才又改善。丕平幸運地擁有一個不喜歡權位的哥哥,由於法蘭克人習慣將遺產平分,鐵鎚過世後,權力也被兩分。但是丕平的哥哥卡洛曼信仰虔誠,拋棄宮相之位,到平凡修道院去修行(當然,也可能是丕平逼他去)丕平雖然矮,可是志氣非常高壯,他和教會修好、並且奪取法蘭克王國王位。丕平與教會的好關係,是雙方需要的組合:丕平奪位需要一個名分、羅馬教宗正巧也需要世俗保護人,雙方一拍即合。

矮子丕平   St.Zachary,與矮子丕平同時的教宗  

矮子丕平(丕平三世)        教宗聖匝加(St.Zachary)

羅馬教宗在教會的地位雖然尊貴,卻不是很好過。羅馬市民和當地貴族長期以來養尊處優,認為自己的待遇天經地義,經常不買教宗的帳,還會群起攻擊教宗。敵人環伺的情況導致教宗朝不保夕,隨時要準備逃跑。此外,近鄰倫巴王國也三不五時侵掠,教宗深感困擾。西元753~754年,丕平率領軍隊攻打倫巴王國,逼迫該國國王交出拉溫納-這個羅馬帝國舊首都(查士丁尼也曾經定都於此),並且將之獻給教宗,成立教宗國。(西元754~1870年)教宗也很領情,在西元754年,親自為丕平和他的妻子加冕,並且為他的兩個兒子(其中一個是後來的查理大帝)。此外,教宗要求法蘭克的貴族日後不可以在丕平的家族之外選立國王,否則將面對開除教籍處分。加洛林家族在法蘭克王國的地位,也就穩定下來。

丕平過世後,王國分給兩個兒子,查理和他的弟弟卡洛曼。查理在卡洛曼過世(771年)後將弟弟的領土併吞。弟弟的遺孀和兒子因此流亡義大利,法蘭克政權卻也維持統一。這時國家概念尚未完全形成,在"國就是大一點的家"觀念下,分國家就像是在分家產。如同父親丕平一樣,查理與教會維持好關係。他致力推廣基督教信仰,在對薩克森人的征服後,他表示:只有死掉或改信基督教的日耳曼人,才是好的日耳曼人。要求戰敗的薩克森人必須在皈依基督教和被處決之間選擇。

查理大帝    

查理大帝

 

當時基督教信仰的大部分歐洲,除了英倫三島外,都在查理控制之下,他一生南征北討共五十三次,幾乎每年都有遠征,比較知名的有

772~804 A.D. 對日耳曼進行征服,使薩克森人改信基督教。

774A.D.征服義大利,消滅倫巴王國

778~801年征討西班牙,攻打庇里牛斯山區的巴斯克人,此戰為著名法國故事<<羅蘭之歌>>的來源。

787A.D. 征服巴伐利亞,設立王國的東區Ostmarch,此處後來成為奧地利的核心。

查理不僅能征善戰,也勤奮向學,不過由於起步太晚,字總是寫得很難看。他致力於推廣教育,造成加洛林時期的文藝復興,此處的文藝復興並不是指產生許多大思想家、大文學家,而是保存文化。查理自當時候文風最盛的英格蘭延聘教士,幫助他訂定字體、校訂聖經、傳抄典籍,而且他的教育不論貧寒,一體均霑。在當時,雷雪諾、富爾達、都爾三個城市都建有許多學校。這些努力使得12世紀的經院哲學得以興起,產生文藝復興,也間接影響14世紀的人文主義。

Charlemagne  教宗利奧三世  東羅馬的艾琳女王  

799A.D.,教宗利奧三世(Leo III)遭羅馬貴族反對、被迫出亡,他求救於法蘭克國王查理,查理引兵到羅馬,恢復利奧權位。利奧得了這個人情、又不願承認東羅馬帝國艾琳女王的統治,便在800A.D.的聖誕節為查理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,法蘭克王國也因此成為羅馬帝國。此舉引起東羅馬帝國不滿,艾琳女王派出海軍巡遊義大利半島。為了緩解紛爭,查理曾向艾琳女王求婚,東羅馬一向看不起西歐這個日耳曼國家,斷然拒絕。一直到15世紀被土耳其滅亡為止,除了嫁給鄂圖家族,東羅馬未曾將一個公主嫁到西歐。

這次的加冕引起的不滿,使外交上的遁詞產生,比如說查理當天只是要去參加彌撒,對於加冕並不知情。東羅馬雖然不滿,但由於艾琳女王忙於處理內部紛爭,也未能有更進一步的作為,事件也就不了了之地落幕。從此,無論實質上還是名義上,羅馬帝國再度分裂。

查理加冕標誌著西歐文明不再是東羅馬帝國附庸。812年,東羅馬皇帝米契爾一世(Michael I,812年-813年在位)的特使在收到阿亨條約的文件時,歡呼擁戴查理為皇帝;這是東羅馬帝國第一次稱呼另外一個皇帝。

 

arrow
arrow

    y57720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