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本文為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學生紀錄「世界通史」課程所學,偏向筆記而非獨創之作。相關脈絡與歷史資料為授課教授鄧世安老師提供,彙整於此乃希望為想了解此時期的朋友作一約略解釋,以促進對歷史的了解。編者上課時而走神,若有疏漏還請不吝提出討論。本文圖片取用自網路,若有侵權還請留言告知。

羅馬衰亡,經濟原因也占了一部分。羅馬人懂得如何征服,但似乎不太擅長經濟方面管理。事實上,經濟學觀念是晚近才有:16世紀開始,西方才逐漸思考經濟問題,直到亞當斯密提出,才算有一個正式架構。羅馬末期,居住在城市變得很困難,過多的富人捐使居民壓力沉重 ,人們開始往鄉村遷徙,加上蠻族不斷入侵、騷擾,476年,西羅馬帝國滅亡。

Professor 鄧:應該要恢復富人捐,現在的有錢人都不願意為社會付出。

Invasions_of_the_Roman_Empire_1  

圖為各種蠻族入侵羅馬之路線

 

即使羅馬衰亡,它在歐洲人心中仍然長存,歐盟似乎就有再創羅馬的味道,或許,羅馬帝國是歐洲人的理想。Eternal Rome的觀念不僅在歐洲政治之中,也在天主教世界觀裡,他們的世界地圖用Curiae一詞,這是羅馬人稱呼行政區域的用語,意為省分。羅馬大主教稱為Ponetix Maximus,自羅馬時代就沿用至今,梵蒂岡也自認為永恆羅馬。Edward Gibbons,這位以描述羅馬衰亡知名的歷史學家,認為羅馬制度十分良好,因此得以流傳。有趣的是,基督教與羅馬並不是一開始就和睦共處。耶穌基督被羅馬人釘死於十字架上、基督教早期,由於拒絕膜拜皇帝像,在羅馬帝國境內受盡迫害,比如被抓去格鬥場裡餵獅子。為何,基督教能夠成為羅馬國教,且與羅馬結合,共同流傳至今?

受到迫害的基督徒  

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穌、受到迫害的基督徒

 

原因或許在於,相較於羅馬宗教制式、官化,基督教為信徒提供更多愛與溫暖,因而深受中下階層歡迎。將基督教列為國教的羅馬帝國皇帝-君士坦丁大帝,本來是帝國將軍,奪取帝位前夕,告訴部下他夢到十字架、只要跟隨十字架即可獲得勝利,而他也的確在接下來的戰役中取勝,順利成為皇帝,並皈依為基督教徒。他是否夢到十字架其實並不重要,讀歷史不能只是注意表面現象,而要推敲其深層涵義。這段故事背後隱含的意思,是基督教已深入人心、獲得廣大支持,而君士坦丁所做,是順應民心。當然,他或許也真的夢到了,故事是否真實正是歷史的有趣之處,不是嗎?

constantino_cross  

君士坦丁大帝、他的軍隊,與諭示勝利的十字架

伴隨羅馬帝國滅亡,西部歐洲進入蠻族時代:法蘭克王國諸子相爭、英國則由七個小國分別治理,由於基督教仍然保存,教士們協助蠻族君主進行統治、教化百姓,以神學和信仰安定人心、平息戰爭,例如查理曼大帝打敗薩克森人後,告訴他們皈依基督教即可免死。基督教規律的生活方式,比如七聖禮,讓百姓活在教會的曆法中,生活有所依循。這種環境形成神學主義,人們生活是為了神,安貧樂道,較不在意現世,而重視死後救贖,因此能夠滿足於現況。

Professor 鄧:中世紀人們的幸福指數,應該比現在人來得高。

 

捷克的一座修道院

位於捷克的一座修道院

 

 人文主義  

用人的形象描述天使,一幅人文主義畫作

羅馬的滅亡,也是城市生活的衰落,雖然有少部分城市仍存在,這些城市多位於義大利,因享有特許狀而得以自治。中世紀西歐的人們多住在鄉村、活在莊園中。莊園經濟來自於封建制度,是自給自足的經濟體系。全國的土地理論上都屬於國王,國王將之封給大貴族、大貴族再封給小貴族,分封土地予人者稱為領主,運用土地的則是附庸。在最基層,作為附庸的農奴在土地上勞動、生產,並向領主繳交部分收入,這是透過儀式建立的契約關係。社會上原本存在自由農,但自由農生計不易,往往成為農奴,農奴也可以逃亡,只要逃亡超過一年沒有被發現,就成為自由民。封建制度沒有效忠問題,理論上,若領主沒有善待於附庸,附庸可以改投其他領主。

莊園經濟  

莊園可能會有的樣子

由於莊園的自給自足,西歐貿易體系也因羅馬之消亡,衰退很長一段時間。封建制度雖然不需要花費很多代價,就可以使國家處於穩定,但力量不夠集中,如果領主需要動員,往往要層層徵召,效率不如近代國家體制。莊園體制與神學思想,乃是中古西歐的重大特色。

arrow
arrow

    y57720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