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為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學生紀錄「中國通史」課程所學,偏向筆記而非獨創之作。相關脈絡與歷史資料為授課教授陳昭揚老師提供,彙整於此乃希望為想了解此名詞的朋友作一約略解釋,以促進對歷史的了解。編者上課時而走神,若有疏漏還請不吝提出討論。本文圖片取用自網路,若有侵權還請留言告知。

[提醒]本文並非絕對正確的真理,相關歷史知識還請多加自行了解、探討。

征服王朝一詞,dynasties of conquest,是指先在外地建立政權,然後入侵中國的政權,比如遼(有爭議)、金、元、清。這是美國猶太裔漢學家Karl A. Wittfogel 提出的觀念,Wittfogel 漢名魏復古,他對中國歷史的看法引起很多爭議、也造成重大影響。在他1949年與馮家昇合著的著作中,他們試圖藉由政權的分類抓住歷史的脈絡,專注於各族群之間的相互關係。依照對漢文化的接受度,征服王朝可分為蒙古型與滿州型,前者與漢文化隔閡較深,採行的漢制比較少;後者則較可以接受漢文化,並且大量採行漢制,還可以再分為讓步型與折衷型。

  Wittfogel  馮家昇  

    Wittfogel        馮家昇

征服王朝的特徵:統治者均非漢人、國內族群與文化多元並存、國家主要統治原則乃是因俗而治、本族或國家發展的兩條路線之爭、種族主義盛行與軍事化統治傾向、社會階層覆蓋層化現象。征服者以少數人入主中原、統治多數漢人,自然必須面對如何管理、與文化之間存有許多不同,如何解決這些衝突的問題 。由於自身並非漢人,常常會引起被統治漢人之反彈。漢人總有非我族類、其心必異的想法:朱元璋起事反元,大談胡人無百年之運、貫穿整個清代,也都存在反清復明的聲音,清末,孫文也大喊驅逐韃虜、恢復中華。似乎非漢族的統治者就不能符合正統、不能讓漢人心服口服,總是要招來許多漢族統治者不會面對的問題和排擠,一定要推翻之而後快。所以遼朝有南院北院、金國採用南北面官甚至全面採行漢制、元朝將人分為四階、清朝有八旗綠營,都是為了處理多元民族問題相應的解決之法。

中國歷代政權建立者甚為多元,攤開歷史年表可以發現:秦朝本被視為外族,不屬於中原國家、魏晉南北朝更是充滿非漢政權、隋唐兩代統治者皆有胡族血統、遼金元清也都不是漢人。征服王朝學說,則主要在闡釋北族國家入侵中原建立統治、文化之間交流互動的過程和變化,魏復古的學說提到這種國家的型態有三,分別是游牧國家、滲透王朝和征服王朝。游牧國家活動於漢地之外,政權組織鬆散,多採本族制度,例如匈奴;滲透王朝則是先在中國境內居住一段時間才建立政權,例如五胡亂華的五胡、五代十國時的沙陀政權後唐。

游牧國家常由居住在蒙古高原者建立、征服王朝則是居住在農牧過度地帶的族群所創造,遼國契丹人、金國女真人、清朝女真人,都結合農業與游牧,不純粹只是草原上的放羊人,元朝的蒙古人則是個例外。

征服王朝開國主

征服王朝開國君主,左到右依序為遼太祖耶律阿保機、金太祖完顏阿骨打、元太祖鐵木真、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(取自網路)

魏復古的征服王朝概念,在1950年代傳入日本後引起大量的討論和解析,前文曾提過日本人對於少數族群統治中國特有興趣,可以想見此學說在日本受到歡迎的程度。中國政權則認為這個學說相當的危險、政治不正確,似乎過份地暗示這些非漢人政權所造成歷史趨勢之斷裂、暗示這些地方和族群不屬於中國,讓中國當下的統治者感到困擾。日本人對於這一學說的研究更讓中國人緊張,中國學者李錫厚認為征服王朝的說法,是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理論先鋒,我認為,這種言論似乎有些被迫害妄想症。

試想,東北地區、蒙古、新疆、西藏屬於中國嗎?中國政權往往稱呼這些地區為外族、異地,民國創建之前更以驅逐韃虜為號召,恢復中華。那,將這些地區也視為中國,更像是在現實上為了國家統一和資源之掠奪,充其量只能說是口號,而不是真正地尋求種族之間的和睦共處,看中國政權處理新疆與西藏問題的態度,可見一斑。既然中國不是真正能夠包容多元文化,如此虛偽的言詞何苦來哉?

 征服王朝疆域圖  

         

從以下網址的中國歷代疆域變化可以看出,這些地方其實不一定屬於中國,很長一段時間都獨立自處。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XVCUld6LXTU

由於征服王朝一說的爭議,學界也有諸多修正,比如王明蓀先生採用複合王朝一詞、姚大力先生採用北族王朝一詞,可以避免對於北族主體性的過份強調、或許更貼近史料,也更為平實;日本學者田村實造、谷川道雄、江上波夫則認為,區分征服王朝與意義不大,或認為五胡政權也都是征服王朝;日本的遼史專家,論著數量是遼史史料兩倍的島田正郎,則認為契丹屬於北亞游牧國家,不是征服王朝;村上正二則認為征服王朝只適合遼、元、金,清朝不適合;中國學者王明珂,大概有點此風不可長的味道,認為所有的征服王朝都是中原王朝。不管如何,征服王朝這一詞已持續使用超過半個世紀,無法驟然被取代,仍然是學界慣用的語彙,編者也相當認同。

 

arrow
arrow

    y57720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